Hi!请登陆

是谁走漏了风声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安全守好自己这一关

2020-10-20 37 10/20

我们拥抱着信息化时代丰富的线上资源,享受着数字金融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没能躲开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金融安全风险:

信用卡被盗刷

不法分子利用个人金融信息冒充熟人或执法人员,趁虚而入进行诈骗

连带亲朋好友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源源不断的骚扰电话、垃圾短信、垃圾邮件

身份被不法分子冒用,无缘无故成为涉案人员

……

是谁走漏了风声,泄露了我们的身份信息、账户信息、财产信息、信用信息、金融交易信息……我们能做些什么?

“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上半年出台的《民法典》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0月17日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

除了法律制度层面的完善、对信息使用者监督的加强,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看看下面这些似曾相识的场景,你是不是也在无意中“走漏风声”?

场景一:热闹街头

“填写问卷送礼品!”

“注册会员有惊喜!”

“填写资料赢抽奖!”

在这些吆喝声中,很多人没有认真分辨这些机构靠不靠谱,只为了免费的毛绒小玩具、多功能削皮刀和很可能用不出去的“优惠券”,匆匆献上了姓名、手机号、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金融账户等信息。

场景2:朋友圈

带有定位的晒图,暴露家庭地址

说走就走的旅程配图,车票、机票、登机牌……暴露个人信息

晒娃的照片,暴露娃的学校、班级等等信息

这些看似普通的信息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尤其对于不爱打码、不爱分组的人风险更大。

类似的场景时常在我们周围上演,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信息安全陷阱离我们很近很近。为了避免给自己挖坑,保护个人的金融信息安全,下面这些习惯要牢记:

01 账户信息慎填写

不要将身份证、银行卡、金融账户等借给他人使用。

不要在街头随意注册账户或填写个人详细信息,不要不经辨别在网上填写调查问卷、注册会员卡等。

02 金融业务亲自办

近年来,有不法分子以“代索赔”“代投诉”等名义,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贩卖。

金融业务尽量亲自办理,减少委托他人办理带来的信息盗用风险,尤其是信用卡、贷款、理赔等业务。

03 复印证件要注明

提供身份证件复印件时,注明使用用途和期限,例如“仅供*年*月办理**业务使用”,以防复印件被挪作他用。

04 单据信息有乾坤

刷卡签购单、信用卡对账单、取款凭条等含有金融交易信息,勿随意丢弃。

05 不明链接不去点

不要随意点击他人发来的不明链接和网上搜索到的非正规网站链接。

垃圾短信中也时常包含恶意链接,比如提示账户被冻结,要求在链接中输入密码解冻等。对于这类信息,养成官方渠道验证好习惯。

06 APP授权需谨慎

建议谨慎授权包括位置信息、麦克风、通讯录、信息、通话记录、应用内安装其他应用等。

~ END ~

Ta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