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她是小学没毕业的“董事长”,23岁拥有78亿身家,人生履历全靠编

2021-4-1 22 4/1

“小学没毕业”“董事长”“78亿”这些夺人眼球,组合在一起略显浮夸的标签,让人乍一看会觉得用力过猛的但有些熟悉的配置,堆砌出一个名叫张曼如的网红。

她是网红也是所谓的企业家,还有一场从无到有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记录,这些本都是令人赞许的成长故事,一个“人穷志不穷”的美好少女克服种种曲折最终获得成功,将一切的质疑和轻蔑打碎,为家人全款买下7套房成为一名成功的“董事长”。

但是既然是故事,那么它就是和现实不符的,光鲜的成功泡沫破灭后,不知曾围聚在泡沫前的人们对泡沫掩饰下的枯枝空壳作何感想。

贫穷少女找到财富密码

张曼如的出身无疑是不幸的,收入与家庭多人口的支出为本就不富裕的家境雪上添霜,这样的困境如何解决?当然不能减少家庭人口,所以只能想办法增加收入来源。出于这样的无可奈何,九年义务制教育也没能挽回张曼如。

她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她是否情愿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不难想象她的低学历和尚显稚嫩的社会阅历为她的谋生计带来了不少的艰辛。

但是她此刻赚钱虽然不多,却都是一心一意为了家中弟妹的学习,家庭的维系,其中真情令人动容。后来2015年,短视频的迅速走红,她意识到这是赚快钱的好方法于是也加入到其中,但制作内容却是“胸口碎大石”一类的博关注怪异行为。

但后面她无意中发现自己拍摄的记录辛苦工作的视频更容易获得关注,或许只是这样的艰辛让太多人都感同身受,同样为生活奔波劳碌的打工人们从心底里怜惜这个看起来不谙世事,需要被保护但年纪轻轻却出来面对生活巨浪的女孩。

与其说是对她的怜惜,倒不如说是对自己的怜惜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寄托,人们出于善意与张曼如共情,为她献出了不俗的流量。

但或许教育的匮乏和太早的混迹社会,真的更容易在社会的诱惑里迷失自我和沾染不良的社会风气,张曼如面对疯涨的关注,初心在摇摇欲坠,掌握着财富密码,她变本加厉,仿佛进行一场卖力的表演一般,竭力地卖惨以搏同情,并在网红公司的引导下开始步步为营地开展“流量变现”。

沦为财富傀儡,她反目向过往

尼采说过:“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张曼如在赚快钱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可以说“赚快钱”的欲望就是她的恶龙,当然这些欲望带她尝到了甜头,获得了一条更便捷的财富之路。

但是过久地凝望,这样可怕的欲望也在慢慢地腐蚀她的心智,她再不复来时单纯懵懂,她开始学会攥紧财富密码将羞耻心抛诸脑后,消费和曾经的她一样困顿的打工人的人情。

她在网红公司的包装下,拥有了体面的更令人神往的成功故事,“98年轻女总裁的成功创业史”,她以之为故事蓝本,衍生出“个人化妆品品牌”、“78亿身家”、“商业巨匠”的新标签,曾经满是记录自己的不易和辛酸的短视频作品界面,此刻充斥着各种刺激神经,令人血脉喷张但却经不起推敲的成功故事。

这些成功故事为她后面兜售成功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她的演讲提供了丰富的编造素材,到处开讲座,赚取出场费。

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传销模式来发展人口,而这些被拉入成为代理的人,很多也是关注她的视频,看着她成长,同样面对重重的生活负担,想要向她学习以求喘息,复刻她的经历以求成功的普通工薪阶级,这些人们就像从前那个困顿的张曼如一样,渴望着一夜暴富,热切地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

这样急迫摆脱贫穷的渴望,使他们轻信传销合理性的低学历,对张曼如的全心信任,这些要素汇成将他们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的双手。

很多成为了她的合伙人或代理的人都是支持她壮大的粉丝,他们看着她成长,却没有敏感地察觉她的变化,他们将自己的所有存款和熟人的借款孤注一掷地用来购买所谓热销的产品,但是在满心欢喜以为终于要脱胎换骨时却发现只是一场幻梦。

低劣的产品质量,惨淡的销售量,受害人周转资金链的断裂和索赔无门的绝境,成为张曼如财富增长的基石,也成为一场“人情消费”悲剧的结局。

不知道受害的代理及合伙人们再次看见张曼如仍显稚嫩的脸和听见她筚路蓝缕的创业故事时,是否为自己的贪婪和轻信而后悔。

而在若无其事地发微博,冷漠地拒绝合理的赔偿且将粉丝的哭诉视若无睹的时候,张曼如又是否会有一丝罪恶感,是否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被金钱的欲望变成了一个失去同理心道德观的傀儡,是否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伤害的正是像过往的自己一样无助的人们?

小结

张曼如的火爆体现着打工人们艰难的生存困境,张曼如的陨落体现着社会的浮躁和物质化。我们应当醒悟,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是文明社会桂冠上的珠玉,它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成为不当得利的垫脚石。

人心浮躁和社会压力与日俱增是人们“赚快钱”欲望生发的诱因,如果没有自身对“取财有道”的坚定,政府正确引导,科学的经济政策,那么一个“张曼如”倒下去,还是会有千千万万个“张曼如”站起来前赴后继地投入到“消费人情,荒诞出位”的怪圈中。

而最要紧的,最能确保我们安全远离传销陷阱的,其实还是我们自己对于“取财有道”原则的坚守。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取得超越同龄人的经济收入,要想摆脱困顿的经济状况,唯有发展个人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而不是天天想着另辟蹊径来不劳而获并因此给了骗子趁虚而入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