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沟通好难,结束对话更难!

2021-3-14 28 3/14

# 神经前研 | NeuroHub

122 个

文献:Mastroianni, Adam M., et al. "Do conversations end when people want them to?."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10 ( 2021 ) .

DOI:https://doi.org/10.1073/pnas.2011809118

导读作者:狗尾巴花 | 封面:James Firnhaber

对话(conversation)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对话不仅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达到目的,更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社会连结,促进精神健康。当然,失败的对话……大约会适得其反。无论如何,对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其研究价值也不言而喻。正所谓凡事有始必有终,最近一篇发表在 PNAS 上的文章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灵魂拷问:当人们想结束对话的时候,他们就能顺利结束吗?

看到标题,不知大家是否像我一样,回忆起了从前被对面的滔滔不绝支配的恐惧——或者,为自己有时勉为其难的滔滔不绝尴尬不已。迅速瞄一眼结论吧:放心,不只有我们在暗自挣扎!很可能你的 " 话友 ",也正在经受内心的煎熬!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皆熟悉美国的社会文化,首先消除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随后,806 名志愿者完成了一项问卷调查,回忆了他们参与的最近一次对话,并汇报了对话的时间、时长、参与者等有关信息。问卷的重要部分则在于一个问题:在这次谈话的过程中,有没有某一时刻,你已经准备好结束本次对话了?由此衍生出的后续问题中,研究人员收集了参与者对对话以及对方的想法。他们发现,超过半数的人希望他们的对话延长 /
缩短实际时长的三分之一或更多,并且,他们认为谈话的另一方对时长的期待也与实际时长不同。简单地说,就是谈话的双方都没能在理想的时间结束这场对话。而这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参与者们认为,对方希望多聊一会儿。

问卷调查的弊端显而易见:参与者的单方面报告和记忆偏差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于是,研究人员进行了第二项实验,将两个陌生人带到实验室中,记录他们的谈话并于事后询问他们的想法。252 名志愿者参与了这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仍有半数参与者希望他们的对话延长 /
缩短实际时长的四分之一或更多。与此同时,他们无法准确地推测对方对谈话时长的期待,更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对方的期待实际上相差甚远。那么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谈话什么时候结束呢?说不好。唯一能得出的结论是,对话很难在理想的时刻结束。46.83% 的对话太长——双方都希望结束时,它并没有结束;9.52% 的谈话太短——双方都不希望结束时,它已经结束了。大约 29.37%
的对话能够在一方想停止时停止;而最理想的、双方想停即停的谈话,仅占到 1.59%。

研究人员认为," 不同的期待 "、" 错误的估计 " 以及 " 社交礼仪 " 造成了如此 " 艰难 "
的局面。首先从根本上,谈话的双方很难对一场对话的理想时长达成默契的共识。在没有共识的情况下,人们还容易低估差异之大。出于社交礼仪,人们往往不会开诚布公地表示自己想结束对话的意愿,以免冒犯对方——不论是对较为亲近熟悉的家人朋友,还是面对陌生人,都是如此。如此种种造成的后果就是,大家都没能在理想的时刻结束对话。

这项研究的结果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作为以对话为重要交流手段的社会性动物,我们结束对话的社交能力竟然如此之差?!不过,这项研究的结果也有许多局限,值得仔细考虑。首先,尽管有着上千名参与者,绝大部分的数据来自问卷调查和单方面的回忆汇报,缺乏谈话双方的信息,准确性会受到影响。其次,一场谈话能否及时结束与谈话者对其的满意程度到底呈现什么关联尚未可知;或许,能否及时结束一场对话与我们在这场对话中所收获的满足感关联不大,这也能够解释我们为何并不擅长及时结束对话。第三,这项研究局限在美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因而无法排除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中国人的话术可能更为委婉,但对
" 话里有话 " 的敏感度也更高,结束对话或许会及时一些。

当然,如果后续的研究重复了此次结果,并且解答了以上问题,我们也不必太过担心。毕竟,开诚布公还是会获得理解,真朋友也不用过分拘束于社交礼仪。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言 " 不想聊了就直说啊,跟我还客气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