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12人激光雷达项目卖出上亿美元身价!图灵奖得主的华人高徒创办

2021-2-27 29 2/27

还记得OURS吗?

图灵奖得主 David Patterson 华人高徒谭章熹博士创办的公司,主打激光雷达芯片 ……2017 年 2 月起步,3 年完成 4 代 FMCW 激光雷达产品迭代。

△谭章熹,清华校友、UC 伯克利博士时师从 David Patterson

现在,被估值最高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Aurora收购。

这是 Aurora 收购的第二家 FMCW 激光雷达公司,2019 年他们还把加拿大的 Blackmore 收入囊中。

另外,OURS 也是 Aurora 买买买节奏上的延续,最近他们还以 40 亿美元的作价,吞并了 Uber 自动驾驶业务。

Aurora 目前整体估值超过100 亿美元,是全球最贵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而此次收购 OURS,具体价格未披露。

不过智能车参考打探到,收购作价上亿美元,OURS 的 12 人团队会并入 Aurora,但不包括创始人谭章熹。国内如创新工场、北极光等都获得了阶段性回报。

为啥是 " 阶段性 "?

跟谭章熹另一项更宏大的事业有关。

Aurora 官方公告中称,因为 OURS 的 FMCW 激光雷达,有技术和量产商用上的领先性。

FMCW,全称:Frequency-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

中文意为 " 可调频连续波 ",是一种高精度雷达测距技术。

其原理在于,雷达接收的回波的频率与发射的频率变化规律相同,都是三角波规律,只是有一个时间差,利用这个微小的时间差可计算出目标距离。

这种测距技术,之前被更多用在毫米波雷达领域。

而激光雷达领域,更主流的还是 ToF(Time of Flight)——如今市面上看到多数 RoboTaxi 头顶的圆形激光雷达,就是这种技术方案的应用。

其原理是传感器通过计算光线发射和反射时间差或相位差,来换算被拍摄物体的距离,以产生深度信息。

但 ToF 路线的激光雷达,会有两个最直接的挑战:

在保持稳定性的情况下,如何控制光进行扫描?所以最初 Velodyne 激光雷达,都是需要不停旋转,体积也很笨重。

其次是 ToF 技术对接收端的要求非常高,甚至需要做到单光子检测。

这两大因素也造成了 ToF 路线的雷达系统难做而且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量产。

而 OURS 的方案,基于硅光技术来进行光学引擎的设计,基于 RISC-V 指令集架构的软件定义的片上激光雷达系统(LiDAR-on-a-chip System),再加上普通的激光雷达硬件,就能实现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处理器以及软件算法有机整合。

在 OURS 首次亮相时,以发掘前沿黑科技项目著称的创新工场陈俊峰就谈到,在激光雷达和芯片领域广泛考察后,被 OURS 的方案和团队展现的技术领先性折服,于是很快敲定了投资。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OURS 一直以来以小而精的团队,完成了芯片和激光雷达领域很多不可思议的进展。

正式创办不久,样机就已经研制成功,并多次成功流片,涵盖了两大成果:1)OPA 测试芯片成功流片;2)第一代 FMCW LiDAR 和低功耗的 AI 处理器原型 FPGA 验证,即将流片。

到被收购时,OURS 已经完成了四代产品迭代,而且仅有 12 名员工——真正硅谷式的高精尖技术创新。

而 Aurora,也是自动驾驶公司中,对 FMCW 激光雷达无比坚信的代表。

他们之前收购了该路线上的 Blackmore 之后,在 2020 年推出了旗下第一代 FMCW 激光雷达,称有效感知距离达到了 300 米,且抗干扰能力强,已经在货运业务上展开部署。

现在,Aurora 相信收购 OURS,在激光雷达芯片和系统上的补强,不仅可以把 FMCW 激光雷达做得更小、性能更强,而且能更快速地实现规模化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Aurora 也是目前自动驾驶创业阵营中,唯一一家敢于自研激光雷达和芯片的公司。

不过另一家高估值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小马智行,最近也低调入股了一家刚创办的 AI 芯片公司。

自动驾驶的竞争,逐渐开始 " 生态 " 和产业链上的全栈竞争。

最后,回答一下开头的问题。

既然 OURS 以 12 个人的团队,被 Aurora 作价上亿美元收购。

那么 Aurora 怎么舍得放过 OURS 的创始人谭章熹呢?

原因很简单,OURS 在此之前已经完成了一拆二,把最初主打的激光雷达和芯片业务各自独立。

激光雷达业务,继续沿用了 OURS 之名,重心在美国硅谷。

而芯片业务,以睿思芯科之名,落地中国发展,谭章熹也把重心放在了睿思芯科。

并且我们也说了,睿思芯科所处的,是另一个未来前景更大的方向。

你或许多少听过 RISC-V 指令集架构?

就是谭章熹的博士导师 David Patterson 教授开创的时代级芯片方向,老爷子也因此在 2018 年加盟图灵奖。

RISC-V,全称是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这种微处理器与之前的相比,速度更快、功耗更低。

与大多数指令集相比,RISC-V 指令集可以自由地用于任何目的,允许任何人设计、制造和销售 RISC-V 芯片和软件。

虽然这不是第一个开源指令集,但它展现的势能和拥戴,已有王霸之气。

一方面,因为其独特设计适用于更现代的计算设备,如仓库规模云计算机、高端移动电话和微小嵌入式系统。

另一方面,RISC 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用途中的性能与功率效率。于是该指令集还具有众多支持的软件,这解决了新指令集通常的弱点。

所以全世界的处理器开发者,实际上都可以基于这个架构做出理想的处理器产品。这种可扩展、可定制化的特点,对于场景驱动、性能功耗需求各不相同的 AIoT 芯片特别重要。

门槛之外,成本也是 RISC-V 王霸之气的背后加速度。

AIoT 推动的万物互联是大势所趋,但目前 ARM 架构授权费用不菲,虽然比起英特尔 x86 已更友好,但生态伙伴还是英伟达、高通、华为以及苹果三星等巨头。

更多 AIoT 场景的中小开发者,想要为专门场景专门设备打造专用芯片,不通过开源普惠的架构和 CPU,根本玩不起做不到。

所以 RISC-V 的一系列优势,让其成为 AIoT 时代的芯片基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经历 ARM 卷入地缘政治,对华为等公司 " 卡脖子 " 之后,RISC-V 动作迅速,将总部搬到了中立著称的瑞士,更加赢得了包括中国开发者在内的民心。

而睿思芯科,也因为 David Patterson 教授的师承和顾问关系,成为 RISC-V 芯片领域的头部明星公司。

据说在投融资方面,也有新进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