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如何深度研究一个问题:信息集成,主题阅读,模块处理,作品输出

2021-2-21 21 2/21

这是单华伟的第一百三十七篇原创文章(part2)

四个步骤

我们可以通过:信息集成,主题阅读,模块处理,作品输出,这四个步骤完成一次深度研究。

1.信息集成

信息集成是一个计算机科学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整个系统中使用相同标准的编码,从而实现更好的交互和共享,跟我们推广普通话和简体字是一个道理。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笔者所指的『 信息集成 』,其实就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将这个概念借用过来,主要是为了强调强调两点:一是搜集资料要广,要尽可能专业,二是处理资料要统一“编码”,便于调用。

举个例子,现在你想研究一部电影中的视听语言、文化和历史,你会如何搜集资料?一般人会直接百度,或者上知乎,还有的人知道豆瓣上能找到一些水平还算可以的影评,但很少有人会去找专业理论书籍,到知网上搜索那部电影的名字,找相关论文,甚至到谷歌和维基上找外文的资料。

笔者坚持用『 信息集成 』这个概念的原因就在这里,这个让你觉得有点专业的名词时时刻刻都在提醒你,你应该找权威专业的资料,并且在阅读时绷紧弦把概念和思路搞清楚,别随意使用各种词语,别胡编乱造。

此外,建立一个自己的纸质或电子书库也是必须的,因为你会发现有的书需要反复翻,书库里多几本书,在找不到思路时看一看,说不定又有新启发。

关于处理资料要『 统一编码 』很好理解,你可能会找到各种载体的资料:纸质书、电子书、视频音频、听课的笔记、或者只是脑袋里的想法,和他人交流获得的灵感……凡是你觉得有用的那部分内容,都应该输入到电子文档或笔记软件当中,需要时直接检索就行,反复回翻书本或视频找某一段内容很烦人,而没有保存好的灵感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这一步很重要。

2.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扩大信息获取面,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必不可少的一大利器,但这里所说的『 主题阅读 』,并不是找主题相关的书来阅读这么简单,而是在阅读任何与之相关甚至不相关的书本时有所挑选的态度。

你找到一本相关的书,里面不是所有内容都是你需要的,那些暂时用不上的,就直接略过不看;偶尔看到一本不相关的书,也带着问题去看,从中寻找能帮助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有时反复看同一主题的内容倦了,你可以暂时把它们抛开,随意的阅读其他书,或者娱乐一会儿,看看电影,玩玩有深度的游戏,但心中不忘那个主题,运气好的话,你会在这些东西当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

3.模块处理

完成了资料的搜集,便可以来整理下自己阅读到的所有东西与积累的灵感,笔者一般会把所有的内容都放到一个word文档中,运用文档中的标题标记,把各个内容分门别类的处理好,在整理的时候,对于这些资料该如何使用,你心里慢慢就有数了,也许这些资料你不会都使用到,但加深一下印象,留在那里,说不定哪天就会发挥作用。

4.作品输出

最后一步,是把这些东西做一个输出,为自己寻找一个表述语境,强迫自己去理清思路,整个研究便完成了『 闭环 』。

也许你已经知道,最好的方法是写作,笔者也曾在《如何做好知识管理》一文中讲解『 费曼学习法 』时推荐过这个方法,但鉴于本文“(普通人如何)研究一个问题”而不是“(学习者如何做)知识管理”的语境,笔者希望从反面对『 写作输出法 』做一个批判性的反思。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获取与整合信息,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库,而不是成为作家。

把问题弄清楚、能够运用知识,与把思想用文字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你需要花更多时间去遣词造句,去安排文章结构,并且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寻找好的解释,把问题清清楚楚讲出来。

但写作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刚需,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也许还有更重要,收益更大的事情可以做,每天花几个小时写作并不划算,有这个时间,也未必有这个精力。

所以笔者的建议是:不管你对自己的定位是怎样的,是研究一个明确的问题,还是希望做好整体知识管理,建立广博的知识体系,若要写作输出,还请量力而行。

能把这个小节中的前面三个步骤做好,已经很棒了,平时没事儿拿出来和朋友们侃侃,也算是输出。你是在研究问题,而不是要成为作家,知道什么时候收手很重要。

拓展话题:慎用互联网

要『 深度研究 』,信息的『 独特性 』自然必不可少,而这些独特的信息,你只能在学术性,专业的书籍当中寻找,互联网能为你提供找到这些东西的梯子,但你直接在各搜索引擎和平台找到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垃圾。

偶尔,你也能看到一些“创见”,但你能在这里看到,别人很可能也看过,这些东西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常识,谁都能拿出来侃两句,一旦这些知识被你获取到,它们已经失去了价值。

所以在使用互联网时,必须限制好使用时间,目的性的取用一些信息,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原典的阅读上,才是研究者基本的态度。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你肯定也见过那种整天泡在网上,混迹于各种付费专栏,粉丝交流群和知识类APP,很少翻书,但脑袋里也挺有想法的人,这是完全OK的,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如果你很适应这种娱乐式的学习方式,尽管去做吧。

(END.)

(这个“如何深度研究一个问题”系列文章共有两篇,请到笔者主页查看完整内容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