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登陆

社区社会组织“种植”路径实践——以“犀·浦公英”公益创投项目为例

2021-1-24 35 1/24

原创郑琦 刘宇邂逅社工

2019年犀浦街道成立犀浦街道社区发展治理中心(以下简称犀浦社治中心),引入第三方机构成都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和赋权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犀浦街道社区发展治理基金为资金支持,2019年-2020年,通过连续开展两届“犀·浦公英”公益创投,形成“122”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在项目实践中成长、转型。

一、问题分析

(一)街道资源丰富,有组织培育土壤,缺乏组织培育平台和机制犀浦街道属于成都市中心城区“中优”区域,各项资源丰富,枢纽作用非常明显。

快速城市化促进社会结构深度变迁,原有的社会结构打破,政府工作在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过渡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寻找新的抓手调动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而社区社会组织作为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目前大多数还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仅靠自身力量发展缓慢。街道需要探索规范的管理和培育方式。

(二)社区有组织培育基础,但组织培育方式单一犀浦街道共21个村(社区),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人数有限,他们日常工作负荷重,同时缺少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经验。社区需要能够承担组织培育的专业人才或者团队,给社区赋能,助力社区转型。

(三)社区社会组织依赖外在力量,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截止2018年,犀浦街道共60余支社区社会组织,数量少且在21个村(社区)内分布不均,类型单一,55%为文娱型,32%属老年协会,功能型组织不到7%。整体组织框架不完整,成员能力层次不齐,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事务的意识薄弱。

二、主要做法

圈地——划定三个圈物理圈。犀浦社治中心走访调研21个村(社区),建立“一社一档”,了解社区资源情况,收集社区、居民需求,划定公益创投物理服务范围。

服务圈。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名录库,划定公益创投实施主体和实施类别,完善实施细节。

资源圈。社区资产动员,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引导社区梳理人力/物力两方面资源,推动社区持续汇集辖区各类资源,建立社区资源库。

引导挖掘辖区内外潜在社区合伙人,探索构建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合伙人的三方互动模式。

松土——转变一观念首先,转变各村(社区)组织培育观念。犀浦社治中心通过开展公益创投说明会、公益创投项目申报一对一指导等活动,向社区两委说明公益创投运作规则和效益。

转化社区两委成为公益创投宣传者,给居民灌输公益创投新概念。同时鼓励村(社区)开展社区级公益创投,犀浦社治中心全程予以技术支持。

其次,获得居民认同。其一、社区鼓励社区社会组织结合自身情况申报公益创投项目。其二、犀浦社治中心和社区社会组织建立专业关系,开展宣讲会,协助社区社会组织申报公益创投项目。

挖坑——搭建一平台犀浦社治中心搭建组织培育中心,全程运作管理“犀·浦公英”公益创投项目,常态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犀·浦公英”公益创投平台,使居民需求项目化,由本土社区社会组织策划及执行、或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联合申报。同时犀浦社治中心倡导在地社会组织协助社区社会组织执行项目。

图一 犀浦街道“犀·浦公英”公益创投项目资助计划操作流程播种——使用一基金2018年犀浦街道社区发展基金由辖区20余家企业自发捐赠成立,筹集专项资金100余万元,是全市首家街道层面的社区发展治理基金。

犀浦街道社区发展治理基金(以下简称街道社治基金)作为“犀·浦公英”公益创投项目启动资金,支持项目活动的开展,同时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

施肥——采用三介入

组织培育三介入
介入方法 具体执行 具体内容
个案 一对一指导(陪伴型督导)(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 项目日常跟进:进度把握、内容指导项目支持:资源链接、答疑解惑
小组 教育小组为主、成长小组为辅(志愿服务理念、专业价值观) 培训:项目书撰写、项目管理、财务管理、活动策划、宣传技巧、答辩技巧等
沙龙:前中后期社会组织交流沙龙
公益创投微信群:活动动态、资讯收集、信息沟通
社区 社区问题形成项目,项目落地社区实施(社会责任感、利他主义精神) 督导和评估项目执行情况协助社区与社区社会组织动员社区资产参与

表一 犀浦街道“犀·浦公英”公益创投项目组织培育介入方式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犀浦社治中心对所有项目进行线上线下指导累计上百次,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所需“养分”。项目结项后,开展公益创投路演活动,推广优秀公益项目经验,扩大公益、自治理念宣传的广度。

图二 犀浦街道“犀·浦公英”公益创投项目介入行动嫁接——寻找新机会2020年9月,结合腾讯“99公益日”,犀浦社治中心指导两个社区社会组织,依托公益创投项目内容,上线2个“99公益日”项目,为街道社治基金募集善款。

项目成员结合项目内容,贯彻全民公益理念,联动辖区爱心商企开展地推活动,共发动1000余名爱心居民,筹款1万余元注入街道社治基金,资金将循环用于组织培育等工作。

这次新的尝试,拓宽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眼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触动其探索组织发展的新路径。

三、取得成效

(一)“122”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

1平台犀浦街道社区发展治理中心搭建“犀·浦公英”公益创投平台,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成长和发展。

梳理社区社会组织信息库、动态掌握组织发展情况、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协助资源链接和组织备案。街道、社区逐步退至“二线”,以党建引领社区居民自治。

2条线一是“街道-社区-社区社会组织”三级联动线。犀浦街道社治中心统一规划和管理,社区协助,社区社会组织策划和执行,多方联动,构成一条三级联动线。

二是“基金筹集 基金使用”循环线。“犀·浦公英”公益创投项目启动资金来自街道社治基金,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其支持的公益项目开展募捐活动,能一定程度上反哺基金。

2个标准化一是产出《郫都区犀浦街道“浦公英计划”公益创投项目实施方案执行手册》,形成街道级公益创投标准化操作流程和专业化运营模式;

二是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星级评定的标准化》,规范社区社会组织建设,为不同发展程度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

(二)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成效1.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加强从结项问卷调查结果来看,60%的团队成员人数增加,90%社区社会组织反馈愿意继续申请公益创投。社区社会组织间出现联动趋势,活动地点不局限于某个社区,活动形式多样且会主动邀请其他同类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开展活动。

2019年“犀·浦公英”第一届公益创投共吸引到31个社区社会组织参与,通过在9个社区的项目落地执行,成功孵化出6支公益型组织、6支社企型组织、6支功能型组织、5支文娱型组织;2020年共支持24个项目,辐射社区数量扩大至17个,共计培养10支具有项目执行经验的社区社会组织,孵化10个社区社会组织(协助备案11个社区社会组织),培育20余名骨干,9支组织由文娱型转为功能型。

图三 犀浦街道“犀·浦公英”公益创投数据变化2.社区社会组织组织成员赋能公益创投项目注重社区社会组织成员潜在势能挖掘和能力培养,通过系统培训,组织成员在团队建设与管理、专业能力、社治参与等方面均有提升。2020年,超过30%的公益创投团队能够自主链接商家、社区资源,获得资金、场地支持。这表示项目化执行能促进社区资产发生持续的联系,构建健康的资产关系。

图四 结项问卷“关于组建/加入团队后,生活有什么变化”部分回答3.服务对象受益,居民自治意识提升两届公益创投共50余个项目,涵盖老年人、残障人、妇女儿童等服务人群,累计服务人次达到1万人左右,切实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

4.村(社区)组织培育机制完善在参与公益创投过程中,各村(社区)学习组织培育方式方法,部分社区学以致用,组织开展社区级公益创投,持续为社区社会组织赋能。

(三)社区发展治理抓手1.社会服务工作的队伍抓手。“犀·浦公英”公益创投项目有效回应了各村(社区)邻里融合、小区环保、扶弱助困、居民能力建设和组织培育等方面的需求,满足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2.攻坚问题的人力抓手。参与公益创投项目的社区社会组织类型多,辐射面广,成员充分发挥公益、志愿精神,在疫情防控、文明劝导、人口普查等志愿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3.犀浦街道社区发展治理基金的筹集抓手。社区社会组织依托“犀·浦公英”公益创投项目募集善款,增加街道社治基金的募集渠道。

4.社区基础工作的组织抓手。通过公益创投,调动组织成员参与居民事务的积极性与责任感,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已然成为反馈居民需求、传递民生资讯的重要力量。

四、总结反思

犀浦街道通过公益创投的形式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已形成了一定的方法、路径,但在以下方面还有待提升。

1.组织管理。现社区社会组织能通过团结协作完成项目工作,但在项目执行过程,个别骨干“一手操刀”现象严重,组织内部成员发展不均衡,下一步需要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内部建设和管理的专项培育。

2.宣传提炼。“犀·浦公英”公益创投孵化培育出的社区社会组织,在郫都区范围内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但仍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度、引导力。此外犀浦社治中心需要进一步提炼项目成效和团队发展路径等内容,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完善犀浦街道“122”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

3.专项能力。通过平台的系列培训,社区社会组织在活动执行、居民宣传动员等方面已经表现得较为成熟,但文书撰写、财务管理等能力有待夯实,还需要辅以持续性、针对性的培训。

相关推荐